励行计划|丝路华章,万象敦煌:文明瑰宝,一眼千年
风沙镌刻着边关烽燧的轮廓,岁月回荡着大漠驼铃的悠扬。敦煌——这座丝路交汇的千年驿站,以黄沙为纸,以历史为墨,书写着文明交融的不朽华章。
2025年5月21日至26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澳门新葡萄新京5303游戏特色励行计划研学团队前往甘肃敦煌开展研学活动,深入探索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与艺术成就,用青春的触角感知这颗丝路明珠跳动了千年的炽热脉搏,找寻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密码。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悬泉置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者。它不仅为商旅、使节提供了重要补给,更通过完善的邮驿体系确保了政令传递与商贸往来的畅通。遗址出土的汉简等文物,生动记录了汉代对丝路交通的管理智慧,成为研究古代东西方文明互动的重要实证。
佛教文化的传承犹如一曲悠扬梵音,回荡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
莫高窟,这座佛教艺术的圣地,宛如时光殿堂,承载着千年的记忆与辉煌。斑驳的墙壁上,一幅幅壁画有如历史的画卷缓缓展开;静默的塑像在岁月长河中凝视着时光流转,见证着文明的对话与交融。

在敦煌研究院,我们有幸与敦煌学专家王惠民教授展开了一场深度的学术对话。王教授以其数十载的研究积淀,为大家开设了《敦煌石窟的艺术特征与美学思想》专题讲座,通过解析壁画中独特的构图技法和色彩运用,带领我们破译敦煌艺术中蕴含的多元文明密码,深入阐释了这座丝路重镇作为文化熔炉的独特价值。

西千佛洞,这座与莫高窟遥相呼应的佛教艺术宝库,静静地矗立在党河峡谷的悬崖峭壁间。
作为敦煌石窟群的重要部分,它虽规模较小,却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洞窟内,历经沧桑的壁画依然色彩生动,飞天的飘逸线条与佛像的庄严造型相映成趣;斑驳的彩塑虽褪去华彩,却更显历史厚重。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塑像,都诉说着古代匠人的虔诚,见证着佛教艺术在丝路上的传播与演变。
我们不仅近距离感受了壁画与彩塑艺术的精妙与深邃,更通过亲手实践,体验了壁画修复与木骨泥塑制作的匠心传承。从认识壁画病害到模拟修复,从调配泥土原料到塑造泥胚,每一个步骤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文物保护工作的艰辛与执着。指尖触碰间,千年的文化密码在手中流转,传承的使命在心中生根。
这场沉浸式的文化之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敦煌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文明的见证。守护这份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承诺。我们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让敦煌艺术的薪火永远传承。

关与玉门关是汉唐丝路的咽喉,是张骞孤旅凿空的起点,是商旅驼铃湮没的沙海,也是无数诗人笔下永恒的故乡。烽火台前,茫茫戈壁,驼铃声声,千年前的金戈铁马犹在眼前。斑驳的城墙,诉说着戍边将士的英勇与忠诚;古老的关隘,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深沉。岁月流转,关隘依旧,它们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诉说着无尽的故事,让后人在追忆中铭记历史的辉煌。
眺望月牙泉,徒步鸣沙山,感受沙丘起伏与风沙猛烈;骑着骆驼,体会千百年前古道商人的奔波。漫漫驼铃,滚滚风沙,夕阳西下时,我们仿佛与古人同样为广袤天地间同一抹余晖驻足。
长期风化与侵蚀形成了沙漠戈壁中独特的雅丹地貌,在这里欣赏风景,“三分靠形象,七分靠想象”。黑戈壁、风蚀柱、大风中夹杂的粗糙沙砾……大自然用专有笔法描绘时间的故事,而我们用天马行空的头脑,丈量敦煌自然的每一寸美景。
结语
敦煌,这座镶嵌在黄沙中的文明灯塔,以其厚重的历史与璀璨的艺术,向我们诉说着丝绸之路的辉煌与永恒。从悬泉置的汉简文书到莫高窟的飞天壁画,从阳关的烽燧残垣到研究院的学术对话,我们触摸的不仅是历史的碎片,更是文明交融的鲜活见证。丝绸之路,不仅是商旅往来的古道,更是东西方智慧、艺术与信仰交汇的桥梁。它让不同文化在碰撞中绽放异彩,让人类文明在对话中生生不息。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望敦煌,丝路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合作共赢。它提醒我们: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作为新时代的传承者,我们肩负着延续丝路华章的责任,让千年的文化密码焕发新的生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永恒的智慧与力量。
丝路千年,步履未停;
万象敦煌,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