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 第十三期:与金佳老师一起聊聊汉语的历史演变
本期世说新语,澳门新葡萄新京宿生会有幸邀请到了金佳博士,向大家展示了上古汉语、中古汉语与近现代汉语的差异,阐释了“夫子”是如何一步步地演变为潮语“绝绝子”的。
首先,金佳老师以《关雎》、杜甫《春望》的朗读音频与溥仪讲话的视频为例,生动地展现了上古、中古与近现代汉语的语音语调变化。上古时期的汉语发音与现代截然不同,如具有复辅音声母(声母由两个辅音构成),特殊的韵律令同学们忍俊不禁。
紧接着,她向同学们介绍了古今汉语在类型学上的差异。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具有相对较强的综合性特征,一个词能够表达多种语义语法功能,因此古代汉语显得比较“简洁”,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往往需要添加一些其他成分。
其次,金佳老师举例说明了汉语演变过程中语音、词汇和语法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系。如上古汉语音变构词(以加缀、清浊等形式区分词性和词义)能力的消失与汉语声调的产生之间的内在关联。
金佳老师提出了一个小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如果可以选择穿越到任意时代,我们在与古人沟通上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呢?是阅读文字的障碍,还是语音不通的困惑……不只是我们,即便是韩愈回到“偶像”所处的春秋时期,也难免会受语言所扰吧。
演讲罢,金佳老师还为大家演示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生动而直观地展示了官话、闽语、粤语的由来与特色。大烧杯代表作为“主流”的汉语共同语,一开始是一杯纯净水,次第加入不同的杂质使液体颜色发生改变,模拟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语言演变,最终得到的液体与最初的纯净水在色泽上有着天壤之别,说明汉语官话的古今巨大差异;小烧杯代表了作为“支流”的不同方言,大烧杯中的水在受到“污染”之前或中途分流出一部分保留在小烧杯里,虽然小烧杯中也有其他杂质(如受南方少数民族语影响),但总体来看,还是比最终大烧杯里的液体清澈不少,可见有些汉语方言能够保留古汉语的原始风貌。
最后,金佳老师谈到了最近的流行语“绝绝子”,并提出了对其由来的看法。由最初的“居然生子”,到“子墨子”,再到后来的“微风燕子斜”,“子”的含义被一步步虚化。而在网络潮语“绝绝子”中,“子”甚至进一步与另一个常用后缀“了”混同,可见其虚化程度更进一步。另外,金老师也聊到“XX子”所体现的汉语构词规律,如“菜菜子”中叠用所带来的亲昵感与“绝绝子”叠用的强调功能等,可见潮语的生命力背后有一般语言规律作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