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行计划 | 经典透析:《卧虎藏龙》文化传播的成功范例
澳门新葡萄新京5303游戏特色励行计划旨在顺应教育4.0, 让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团队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自我,关心他人,关心群体,关爱社会。2019年9月23日推出励行计划以来,收到了书院同学的广泛关注。澳门新葡萄新京5303游戏特色励行计划小组(电影赏析主题)此次带来了关于《卧虎藏龙》的探讨、分析。当经典成为了文化输出的成功范例,那么我们能做的,除了欣赏与敬佩,就是学习。根据Box Office Mojo的数据,统计北美票房最高的十部华语电影中,《卧虎藏龙》不仅是北美票房最高的华语电影,也是北美票房最高的外语片。

影片简介
电影名:卧虎藏龙
地区:中国
年份:2000
评分:★★★★★
主演: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
电影讲述一代大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托付红颜知己俞秀莲将自己的青冥剑带到京城,作为礼物送给贝勒爷收藏。然而,李慕白隐退江湖的举动惹来了更多的江湖恩怨。
《卧虎藏龙》拥有多项获奖记录,其中荣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4项大奖,也是华语电影历史上第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影片。
2019年9月,该片被英国《卫报》评选为“21世纪最佳影片100部”之一,位列第51名。
“中国风”主题与写意表述:
这部电影汇聚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对中国文化的写意达到了极致,不得不说是其赢得中外共同赞誉的重要原因。在打斗场景中,镜头角度不断切换、聚焦重点不断转移,如诗般有顿挫、如画般有留白、如曲般有韵律。

就单单只说《卧虎藏龙》第一段玉娇龙与俞秀莲的争剑之斗,龙的轻盈迅捷、莲的根实稳重的特点一目了然,这与人物的性格也遥相呼应,夺剑、追剑的目的一贯始终,玉娇龙对青冥剑的执念从此开始,京剧般的背景音乐、月光下泛白的层层瓦片,让观众真正地融入到了情节之中。

而玉娇龙与俞秀莲反目打斗时,单刀、双刀、红缨枪、虎头双钩、月牙铲、凹面锏轮番上阵,到最后的关头回归剑与剑的对决,一气呵成,尽显中国武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对北京城的描绘:

古代建筑的特色尽收眼底,古朴真实,方正有序,繁华闹市中的民间杂艺,尽显古代中国的文化底蕴。

从环境烘托上:
有着让大多数观众印象颇深的竹林,一方面展现出竹林风下轻功的飘逸潇洒,一方面,竹子自古便是君子高风亮节的象征,也表达导演对中国意向意境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潜移默化的观念输出。

文化传播的“困境消除”
说来凑巧,《卧虎藏龙》能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认可的两个成功之处,正好可以修正上一期影评中所提到的《妖猫传》的两大不足:叙事困境&共情困境。消除叙事理解障碍:符合西方观众“前理解”的故事情节。看完《卧虎藏龙》,相信大部分观众都不会对影片的剧情产生太多困惑,因为抛开内容、单看叙事结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式故事,简单明了。故事的主线是:武当大侠李慕白欲出赠青冥剑以退隐江湖,不料玉府小姐玉娇龙盗走宝剑,其师父碧眼狐狸亦重出作恶。新仇旧恨交织,江湖风波又起。

其中的两条感情线也很明晰:其一是大侠李慕白与镖头俞秀莲的感情,先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后遭生离死别的变故;

其二是玉娇龙与马贼罗小虎的感情,始于对礼教陈规的叛逆,终于对“心诚则灵”的追寻。

在看惯了武侠恩怨故事的中国人眼里,这样的故事过于普通、简单,影片情节表述也很朦胧、平淡,相对于其他争奇斗艳的武侠片来说略有逊色。因此,当年《卧虎藏龙》在中国的口碑和票房反而不如在西方世界。那么,这部影片究竟是哪里合了西方观众的眼缘,以至于在北美取得了一亿多美元的亮眼票房、并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奖项?
要分析这个问题,就要先脱离中国观众的立场,去想象一下在西方观众的眼中,《卧虎藏龙》究竟有着怎样一副叙事骨架。影片中的两段感情有着类似的故事架构:男女主人公相爱,但是有着长辈的阻拦或是世俗的樊篱无法逾越;其中以罗小虎和玉娇龙的爱情故事为最典型,仿佛正是一部披着“东方武侠”外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看过第一期推送的小伙伴们也许还记得《末代皇帝》在西方广受赞誉的潜在原因之一,就是主人公溥仪身上暗合了“封建君主”与“忧郁王子”这两种典型的西方文学形象。以此类推,《卧虎藏龙》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所形成的文本贴合,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为之,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方观众会对《卧虎藏龙》的故事表现出理解和欣赏。这里的“文本贴合”,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针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前理解”做出迎合。前理解又称"前意识",是对某种观念、事物在新的理解之前所具有的自我解释状态。前理解是个人与历史文化的继承关系,是个人无法拒绝的东西。所以,当人们解释一个新的事物时,如果想解释得准确,必须克服自己的前理解状态。要使自己的解释能够被他人接受,还必须充实、调整自己的解释以利于克服他人的前意识状态。*摘自360百科
好比对于熟知武侠作品的中国人来说,他们的前理解里自然会有门派争斗、江湖仇杀、秘籍传承等常见的套路。那么当中国观众作为主流走进电影院去观看一部武侠片时,导演自然省却了解释这些基础设定的功夫,直接将这些设定根据一定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组合,便成就一部在剧情上一波三折却又环环相扣的影视作品。然而,当影片的目标观众群体的前理解不在相近的水平上、或者说根本就建立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基础上时,导演要想让所有观众都理解影片的剧情内容,根据上文引用的理论来看有两条路可走:
一、克服自身的前理解状态,把门派争斗、江湖仇杀、秘籍传承等所有武侠片中常见的套路都解释一遍,等这些基础设定都清楚了再展开自己的故事——这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拔出萝卜带出泥的也不知道要补充多少设定,追究到最后这就是让所有西方人先把四书五经通读一遍才能进电影院看武侠片的节奏。
二、调整自己的理解以利于克服他人的前意识状态。而这正是《卧虎藏龙》所符合的做法。消除共情障碍,具有普世性的探讨主题。
上一期推送中,《妖猫传》所表现的主题概括为:升华版的“红颜悲剧”。如果说这样的主题还是不够亲民、看着有些审美距离,那么《卧虎藏龙》的主题绝对不会让观众感到陌生。毕竟这对于全体人类来说都是一个恒久的论题,近数百年来尤其为西方世界所津津乐道——有关“绝对自由”与“相对自由”的探讨。道理谁都明白:绝对自由固然令人羡慕,但那意味着无视法律与规则。
玉娇龙无疑是影片想要讲述的重点。故事因她偷青冥剑起,以她纵身一跃坠下山崖为结。说走就走、敢爱敢恨、为了自由不惜逃婚离家的她,其实是非常符合西方“反抗权威”审美的。


而《卧虎藏龙》整部影片,似乎正是中式封建思想(压抑)与西方浪漫主义(释放)的结合与碰撞。俞秀莲、李慕白受礼义束缚不得倾诉衷肠,乃至李慕白最终悔曰“我浪费了一生”。相比之下,敢于逃离父母包办婚姻、时时追求“好玩”的玉娇龙正是对这种中国封建思想的冲击与突破。她用她年轻的生命尽情在沙漠飞驰、在江湖游戏,最终,师娘碧眼狐狸惨死,李慕白为救自己而死,或许觉得这一切再不好玩,玉娇龙选择纵身跃下万丈山崖。

而相对自由看似充满枷锁,但在底线范围内为自己留下一方空间,反倒也成就一种自在。大部分西方观众眼中的中国江湖,正如同玉娇龙的想象:大侠拳来脚往、刀光剑影,当中又有痴情儿女,令人心生向往。

然而在《卧虎藏龙》中,江湖的含义被扩展得更加深邃。江湖是一个讲礼讲义的地方——虽然正是这些江湖规矩使得李俞二人在感情面前始终抬不起头、至死方得以互诉衷肠。但若没有这般的规矩和束缚,哪里能成方圆、哪里还能被称作江湖呢。

关键是,这样的道理放在中国武侠设定的文化背景下该如何解释,又该怎样让西方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卧虎藏龙》便是通过讲述江湖中几代人之间的恩怨,来表现各色人物在社会规则的束缚下如何在绝对自由与相对自由之间做出抉择,从而诠释中国人对于追求自由的一套哲理。
当然,往深里解读,不难发现导演李安的各种安排里或许蕴藏着各种或儒或释或道的用心之处,但我们也清楚这样的用意远不是西方观众所能领会到的。所以葫芦娃们仅从西方观众的视角入手谈一谈。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于追求自由,东西方世界各有各的传统观点。我们不能否认,长期以来许多西方观察家如此概括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国人保守、僵化,知足常乐、逆来顺受,习惯于压制和约束自己的真情实感,性格中缺少反抗压迫的一面。类似的观点甚至可以上溯至与鸦片战争相近的历史时期,在西方世界影响深远。而西方世界对于解放个性的主张同样可谓“源远流长”,这与东方对于欲望的压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的确,长久以来东方人惯用含蓄和克制的态度和方式来处理问题,但表面的波澜不惊之下未必没有汹涌澎湃的一腔真情。正如影片中李慕白与俞秀莲的爱,长期以来都被小心翼翼地掩藏而不敢轻易吐露,直到李慕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迎来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释放——短暂、转瞬即逝,却也有一种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美。

然而,影片中的罗玉二人虽然同样面临不能结合的痛苦,却做出了更贴近西方价值观的选择——勇敢去爱。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西方受众心理的迎合:既有贴近西方审美的感情线,又能体现东西方民族性格(虽然只是一种刻板印象)的对比。就好像是一道享誉全球的菜肴(尤其为西方人所熟悉且热爱),里面添加了些许来自东方的食材。有这基本的菜式作为桥梁,来自西方的“食客”便更容易在不抗拒的状态下摄入源自东方的“养分”。
所以概括言之,文化传播一定要要求受众能达到从传播方的本土文化立场出发并产生文化认同的程度——这是不现实而且不合适的,毕竟这种对文化根源的影响上纲上线地来说就是文化的同质化甚至是文化侵略。但是在不挑战西方受众的接受门槛的基础上进行“夹带私货”式的传播,这是非常可行且有效的。这样的做法具体表现为:
一、调整叙事模式以利于克服西方观众的前意识状态,即采用符合西方观众已有的文化认知储备的叙事模式;
二、选择普世性论题展开阐释,在中国风主题的表面之下对于东西方价值观的不同表现展开双线同时推进,在对比中让西方观众了解中国人真实的民族性格。
上期优质评论分享
关于上一期的推送《妖猫传》,
小伙伴们都有怎样的看法呢?
幸运读者:微信用户 Alain
在我看来,《妖猫传》如《长恨歌》一样,是一首华丽而悲怆的挽歌。起初被妖猫杀人的故事情节吸引,而后被极乐之宴的狂欢所震撼,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道尽了诗仙脑海里国色天香的容颜,最后在狂欢散去时,又报撼于贵妃无可奈何之死和少年的痴恋之中。

电影里数次出现并纠缠着观众的一个拷问,这就是:假象与真实之间,你选择相信什么?猫的幻术是假,怜爱贵妃的白龙是真;诳死的谎言是假,千年的遗恨为真。在这亦假亦真之间,人们唏嘘历史的车轮匆匆走过,红尘远去、花自凋零。

空海为修行而来,但白居易对杨贵妃“重生”的信念,又何尝不是一场修行?他要描绘出当年的大唐盛世,他要让贵妃“再活一次”。凡心所向,素履以往,就是一场修行。

看到结局时不免多想,翻翻资料,真的希望贵妃能在某个时候,像人们传说的那样没有死,而是变成了住在蓬莱仙岛的仙人。但就算是这样,也只能是后人对结局的缝缝补补,拼凑成美好的想象。这是多么长久的遗憾啊……长久的遗憾!

“葫芦娃”们的影评里,其中一点我很赞同——“以当代的解读视角来诠释传统文化中的意象和元素、并将新的感想投诸银幕”,这一点我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的大获成功深有感触。我预感到一种回归:借用以前的故事糅粹进新时代的精神来表达不同的观点。影片的重点便不再是夸张的剧情、浮夸的造型,而是“人”作为个体的本身。“人”的成长,“人”的喜怒哀乐,“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接受或者反抗。电影的力量首先架构在技术的支撑上,这是理性;但处理好技术背后的文化,这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所以这部电影令喜欢它的观众觉得,含蓄又有张力,就像贵妃知道自己的命运后,不哭不闹,坦然地接受死亡,于是激烈的感情碰撞便在无声中爆发了。

《妖猫传》让我不禁感叹大唐的包容,就像贵妃对醉成一滩泥的李白说的那样,“有了你,大唐才了不起”,这样的包容给了后人无限的想象和慨叹。而今夕,青龙寺里的樱花如往常一样,约定好了似的,安静而盛大地开放。寺中青烟袅袅,空海法师的塑像仍旧端坐在院中。这一次再走向他的时候,心中又多了一份对往事的追忆。
【图】来自网络,侵删致歉
【文】本期主编:崔竞匀
【排版】崔竞匀
葫芦娃说电影:
我们是七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葫芦娃,希望收集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和读者们共同赏析银幕上中国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