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4日,人文社科学院与澳门新葡萄新京5303游戏特色有幸邀请到CUHK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主任邓慧兰教授,为我们揭开无声世界的面纱,向我们讲述无声世界中那些容易被我们忽视、误解的问题。
澳门新葡萄新京问道第三期: 手语,带你走进无声的世界
不容乐观的现状
邓慧兰教授首先利用统计数字向我们展示了听障人士数量与手语使用人数严重失衡的情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聋人联合会的统计,全球3.6亿听障人士中仅有7000万人使用手语,如此低的手语使用率的背后隐含着社会对手语学习的种种误解以及对听障人士生活状态的认识不足,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聋人的语言获得,甚至阻碍了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公众印象·误解重重
通过邓教授的介绍使我们了解到,助听器、人工耳蜗、听觉脑干植入等高科技的使用,并不能让听障人士拥有正常人的听力,而且由于大部分发音无法通过唇形辨别,“读唇语”也无法解决听障人士与健听人士之间的沟通问题。另外,失聪并不意味着丧失口语能力,相关实验证明在关键期接触手语的聋童,语言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发展,有利于日后的口语学习。然而,并不是所有聋童的父母都是聋人,都会使用手语,这使得一部分聋童既无法像健听儿童一样习得母语口语,也无法在家庭环境中习得手语。因此,在听障人士、聋童父母甚至健听人士中推广手语,是与这个“无声的世界”建立沟通的重要方式。
手语知识科普
邓慧兰教授通过一些简单的手语向我们说明,手语是一种自然语言,也有语言单位与语法规则,手语不仅是手上的动作,还包括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这些都是手语语法的一部分,而且在手语与口语中可以找到跨语言的共性,例如香港手语中量词的表达。
意义非凡的工作
邓慧兰教授通过手语研究与推广,帮助聋人融入社会并实现自我价值,也让健听人士以包容和欣赏的态度走进聋人的世界,共同进步。她不仅在聋人学校普及手语,使更多聋童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形成自我认同,并逐渐为社会所接受,而且提出了 “手语双语共融教育计划”,使聋生走进主流学校,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聋生在共融教育模式下,不仅在语言与学业上取得进步,更在社交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如今,共融教育模式已在世界各地推广,使更多的聋人受益于手语研究,让手语成为听障人士与健听人士之间沟通与共融的桥梁。
我想说
手语作为一种视觉语言,除了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更对教育事业、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不夸张而言,邓教授的手语项目促进了聋童教育走出沉寂的黑暗时代,让我十分触动。
——Maxine,教职员工
以前觉得手语就是一种简单化的交流信号,听了讲座才了解到手语不仅仅是一种手势更是一种语言,不局限于手部的动作还包含面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身体语言。它有语法,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而这种语言让聋人可以毫无障碍的进行交流,也可以让没有听力障碍的人当作一种小语言进行学习。试想如果手语能够在学习体系中到得到进一步的推广,那么聋人是否能得到更多的理解,获得更多的关怀呢?有很多事都是未知的,但毫无疑问,邓教授所做的事意义非凡。
——Qin,教职员工
邓教授的讲座让我对手语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聋人的智慧。聋人们应该享受和我们一样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不仅仅局限于专门的聋人学校,也应该包括正常人所上的大学。在讲座中,我体会到了邓教授的热心以及对手语推广的热切。希望未来在像邓教授一样热切关心聋人未来发展的人们的推广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手语项目中,也希望会有更多的人消除对聋人的误解。
——2016级理工学院 高海青
有声的世界光影交织,无声的世界同样精彩。做为一个听说正常的人,我想,我们能为那些弱听人士所做的,不在于去帮助他们多少,而是在于是否能把他们像平常人一样对待,给他们应有的关怀与关爱。当你在路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不要报以异样的眼光,也不要害怕的走开,就像平常一样,耐心的“倾听”他们就好。
——2015级理工学院 谢语桐
听了邓慧兰教授的讲座,才知道原来中国有那么多的失聪儿童,而针对他们的帮助项目又太少。即使是在无声的世界里,这些儿童也需要交流,成长,而手语则承载了这一功能。手语作为一种语言,并不仅仅是给有听力障碍的人设计的,正常人也可以去学习,用它来与聋哑人交流,大家要减少对手语的偏见。邓教授带领的这个手语项目意义重大,给那些失聪儿童带来了福音,使得他们能够更加快乐的成长,希望更多人能支持这个项目!
——2016级人文社科学院 周海林